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在线论文  >  正文

美学的新思维——评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5-09-05

美学(Aesthetics)由上世纪的“显学”逐渐走向新世纪初的边缘化状态,在美学原理研究方面尤为沉寂,缺乏富有独创性的观念和方法,失落美学应有的悟性和想象力,因此少有系统的理论发现和智慧性洞见。然而,陈望衡先生新近出版的《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以其崭新的视野、精彩的思辨、严谨的体系和独创的话语,刷新了美学一度沉闷的格局。这本发散新思维色调的专著,为陈望衡先生近年漫步美学田园的新收获,却浓缩作者数十年来殚精竭虑的理论沉思。限于篇幅,笔者仅就二三方面予以评说。

一、以往美学研究局限之一,就是没有解决本体论问题或者误置本体论,诸如以实践本体、物质本体、工具本体等内涵遮蔽了审美本体,由此导致对美与艺术的误解以及造成对于审美活动和艺术评价的单向性思维。显然,本体论的置换构成《当代美学原理》一个重要的思维特色。陈望衡先生独具匠心地将审美本体界定为“情象本体”和“境界本体”,并且在两者之间建立和谐的辩证联系,以一系列的富有创见性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概念运动,阐发出自己对于美与艺术本质与特性的整体性思考。作者以精湛的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论述了价值本体、形式本体、情象本体的内在结构,从而获得如此的观点:价值是对人而言的,说明审美是人的价值,审美对人的意义最高层面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审美的本质是自由。审美作为人的自由价值,是人的自由本质对象化的产物,没有对象化就没有审美,因此,审美不能没有形式,从这个角度讲,审美是自由的形式。实践美学一般只讲到这里为止,然而,审美与求真、崇善的的活动之不同,在于审美的活动是人的情感性活动,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只有体现为情感的对象化,才是审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审美的本体归结为“情象”。“情象”的形成说明审美已经实现,但是“情象”只是审美的初级形态,“情象”的进一步发展为“境界”,而“境界”才是审美本体的高级形态。无疑,这些看法是辩证而深刻的。

在中国当代美学上,陈望衡先生以其对传统美学的“境界”范畴的丰富和改造,建立了独树一帜的“境界美学”理论,受到美学界的高度关注。在这本专著中,他提炼了境界美学的有关思想,以更加圆融的话语给以描述。例如论述境界品格,甚启人思。勾画出审美境界的如此特性:1、境界的基础是“情象”,因此具有生命的乐趣,呈现为精神的感性光辉。2、境界重理,使得境界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3、境界不重“象”与“味”,而是重在“象外”、“味外“,它呈现为空灵的状态。继而作者阐述了观物取象、游心造境的境界创造,分别就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做出令人信服的逻辑辨析,揭示出审美境界的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本体论的置换显示出《当代美学原理》与其它美学理论所不同的视野与思维,专著以崭新的体系性和相对完备的范畴、方法、概念、观点,推进了当代美学的发展和拓展了美学研究的思维空间。

二、以往美学存在一个无法逃避的历史性宿命,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哲学往往主宰中国美学的建设。换言之,中国现当代美学常常扮演西方美学的传声筒和思想鹦鹉的角色,无疑,这是知识的悲剧和智慧的痛苦。因此,我们美学很难建立一种和西方美学的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和话语体系的巨大差异,中国当代美学面临如何沟通华夏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现实性责任。也就是意味着,当代美学建设如何将丰厚的传统美学的思想资源转换为自己的心声并且获得和当今西方美学对话的可能性。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以自我独到的理论领悟,将丰厚的华夏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源融合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思维行程,确立超越知识之限从而走入智慧之门的方法论,由此打通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理性藩篱,从而站立在一个相对接近的思想平台上展开“交谈”活动。这构成该著有别于当今中国众多美学著作的另一个特性。

陈望衡先生在美学研究上成果丰硕,建树众多,尤其是美学原理、古典美学的探究,颇受赞誉。他的治学经历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华夏古典美学的轴心,因此他具备能够将传统美学的思想资源转化为现代美学的精神血脉之学养,兼之他对于西方美学的广泛深入的探研,所以,他的美学旨趣和风格之一,就是能够坚实地站立在传统美学的山峦之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以自我的视野和悟性展开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对话,从而倾听到自己的理论回声。对于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美学史的丰富材料的征引与辨析构成《当代美学原理》的一个理论基石,然而作者赋予这些材料以自我的精神内涵,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涂抹上鲜活的色彩,并且接通了西方美学的某些概念和观点,有所发展和递进。专著广泛援引儒道释三家的范畴、概念,并点化“情象”和“境界”升格为美学的核心范畴,从文字学、词源学上考证中西方有关“美”的不同语义,引证禅宗上“公案”阐释审美活动中的隐秘的心理体验,而结合东西方丰富的艺术文本作为理论论证的材料和依据,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寻找到一个理性和感性对接桥梁。同时,作者还密切关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当下现象,追踪当今审美文化的动态,使美学原理不至于流落为空疏概念的悬空演绎。应该说,这本专著在传统概念和当下视野、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的合乎逻辑的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初步达到了与古典美学对话、与西方美学交谈的理论旨趣。

三、毋庸讳言,当今出版了众多的美学原理或教科书,其理论上存在广泛的重复性和流俗性的思维方式,而富有独创性领悟的著述寥若晨星。《当代美学原理》无论在体例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少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以对“审美本体”作为重点和核心的探讨,以此牵发其它相关问题,使逻辑起点和逻辑行程诞生一种内在的合理性。对于审美潜能、审美活动、审美形态的阐述则使专著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审美文化这一热点问题的论述,作者也没有落入大多数美学教科书转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窠臼,而以“艺术”与“社会幸福”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审美领域阐发自我的观点,体现出与其它著述的个性差异。

对于审美本体的思考构成《当代美学原理》的理论晶核,从而为整个著作的理论构架奠基。首先,作者对“本体”在东西方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意义的追本溯源的探究为自己思维寻找到一个逻辑支撑,其次,扩展到价值本体,从价值论(axiology)视角论述了审美活动和价值范畴的潜在关联。再次,自然过渡到形式本体,以宗炳“澄怀味像”、“澄怀观道”,王阳明“与花同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审美体悟,阐发审美活动和感性形式的密切关系。最后,综合到“情象本体”这个自己独创的美学概念,从情感萌动、情感造形、情感体验这三个密切联系循序渐进的逻辑环节,将审美的本体归结为情象,认为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只有体现为情感的对象化,才是审美。在“情象本体”这一概念建立之后,专著对“境界本体”展开精湛的理论推演。首先论述“境界本体”内在结构和本质,然后揭示其独特的精神品格。其次讨论了“境界创造”的问题,提出了“观物取象,游心造境”的观点,在这里作者对于审美悬置、审美超越等美学概念的予以新颖的诠释,最后,辨析了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本体论行程。

除了上述理论特征之外,《当代美学原理》还呈现一种与古人心会,和西方交谈,和今人对话的思想姿态,以圆融通达的学术雅量,从容平和地陈述自己的思想,令人油然地亲近和接纳。同时,它涉及国内美学界较少关注的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使美学贴近现实生活和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可能。这些都是《当代美学原理》的可贵之处。陈望衡先生多年沉醉于美学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就,我衷心期盼他不断有新的建树,为当今美学再作贡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