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朱颖 姜兆萍:父母低头行为和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亲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的链式中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21

目的: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1034名初中生。结果:(1)父或母低头行为、父子和母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和问题性网络使用两两显著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只有母亲低头行为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父(母)低头行为可通过父子(母子)亲合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也可通过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链式中介对其产生影响。结论:父亲低头行为主要通过父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而母亲低头行为不仅通过母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产生间接影响,还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

关键词初中生;父母低头行为;亲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问题性网络使用;


作者简介姜兆萍,威斯尼斯人wns579副教授。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朱颖,威斯尼斯人wns579硕士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行为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低头行为(Phubbing),又称手机冷落行为,它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专注于手机而冷落他人的行为。在家庭情境中,父母低头行为会对亲子互动质量、孩子的问题行为等产生消极影响。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是指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及工作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的过度网络使用。目前关于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虽相对缺乏,但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低头行为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手机成瘾行为。而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因此,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消极影响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其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

目前父母低头行为的研究主要将父母作为整体,尚未探究父亲与母亲低头行为的作用差异及机制。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比较父亲与母亲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差异,以及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作用。

在父母与青少年关系的研究中,多把亲子关系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而对亲子亲合关注较少。亲子亲合与亲子冲突、亲子依恋都是衡量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它们分别探讨了亲子关系的亲密、冲突程度和关系类型。具体而言,亲子亲合(Parentchild cohesion)是指亲子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表现为亲子间的积极互动或心理上的亲密感受。它不仅表现了亲子关系中的积极方面,还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父母低头行为在亲子互动中具有破坏性,会降低亲子互动质量。根据期望违背理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时对彼此行为存在预期。如果对方行为与预期不一致,就会产生负面的期望违背。因此,如果父母高频地使用手机,就会降低沟通质量,无法实现子女对父母的心理预期,导致子女产生负面的期望违背。这种消极的互动模式可能导致较低的亲子亲合水平。另一方面,根据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家庭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社会控制因素。如果青少年感到亲子间的情感联系变得薄弱,他们更可能出现越轨行为,如问题性网络使用[13]。相关研究也发现糟糕的亲子关系、较低的家庭功能满意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手机成瘾问题。因此提出研究假设1:亲子亲合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受家庭环境影响,还与自身因素相关,如他们的心理需要。归属需要作为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之一,是指个体对归属感的渴望或与他人建立有意义联系的心理需要。已有研究表明低头行为会对个体的归属需要满足产生消极影响,并且父母低头行为可通过减少父母情感温暖和增加父母拒绝影响青少年的归属需要满足;而归属需要满足可以负向预测个体问题性网络使用。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心理需要与环境因素相匹配,因此父母低头行为可能使青少年产生一种排斥感,威胁其归属需要满足。而个体在归属需要未满足时可能因适应不良而寻求替代性满足。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当青少年的归属需要未满足时,他们往往会使用网络快速获得替代性满足,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因此提出研究假设2:归属需要满足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间发挥中介作用。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环境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而个体的心理需要满足度取决于社会环境能回应和满足的程度。结合期望违背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当父母们专注于手机时,他们对孩子寻求情感和心理需要满足的信号不够敏感,会使青少年产生负面期望违背,降低亲子亲合满意度。而糟糕的亲子关系会威胁青少年的归属需要,使其转向网络寻求满足,从而导致问题性网络使用。已有研究也发现亲子亲合能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归属需要满足。因此提出研究假设3: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父母在家庭养育中的角色分工不同,参与教养的质与量也有所差异。相对于父亲,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会更多地参与到亲子互动和日常照料中;不同于母亲的温暖教养,父亲更多是一种工具性教养[21]。而父母教养质与量的不同会对青少年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冒险行为与父亲心理控制呈U型曲线关系,而与母亲心理控制呈倒U型曲线关系。据此,与以往把父母低头行为作为整体探讨其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本研究拟分别探究并比较父亲和母亲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由此提出假设4:父亲与母亲低头行为、父子与母子亲合对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和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存在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取方便抽样对武汉市3所普通初级中学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1178份,收回有效问卷1034份,有效回收率为87.78%。其中男生552名,女生482名;初一学生450名,初二学生584名。被试平均年龄13.45±0.68岁,平均每天上网(学习以外)时间为2±0.88小时。

1.2 研究工具

1.2.1 低头行为

采用丁倩等人修订的低头行为量表(phubbing scale),把量表改编为父亲低头行为和母亲低头行为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9个项目,1-5五点评分。得分越高,父亲/母亲低头行为越严重。本研究中父亲/母亲低头行为两个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6和0.81。

1.2.2 亲子亲合

采用张文新等人修订的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简称FACES II)中的亲合分量表,测量青少年感知到的亲子亲合水平。分为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两个分量表,各10个项目,1-5五点计分。得分越高,亲子亲合度越高。本研究中父子/母子亲合两个分量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和0.81。

1.2.3 归属需要满足

采用刘俊升等人修订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中的归属需要分量表,7个项目,1-7七点评分。得分越高,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

1.2.4 问题性网络使用

采用喻承甫等人修订的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10个项目,1-6六点评分。得分越高,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越严重。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4。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取Harman单因子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13个,其中第一个因素解释累计变异量为19.54%,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父母低头行为、亲子亲合差异检验

分别对父亲和母亲低头行为、父子和母子亲合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初中生母亲低头行为得分显著低于父亲低头行为,母子亲合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亲合。

2.3 变量间相关分析

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初中生的父或母低头行为、父子或母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和问题性网络使用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

2.4 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的链式中介效应

采用AMOS25.0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并通过多群组比较对模型进行性别恒等性检验。结果发现在性别恒等的情况下,模型中有三条路径不显著(父亲低头行为→问题性网络使用,父亲低头行为→归属需要满足,母亲低头行为→归属需要满足)。删除这三条路径后的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1.67,GFI=0.99,CFI=0.99,RMSEA=0.02。

修订后的模型标准化结果显示:母亲低头行为正向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β=0.14,P<0.001),负向预测母子亲合(β=-0.27,P<0.001);母子亲合正向预测归属需要满足(β=0.21,P<0.001);母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均负向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β=-0.11,P<0.001;β=-0.06,P<0.05)。父亲低头行为负向预测父子亲合(β=-0.29,P<0.001);父子亲合正向预测归属需要满足(β=0.25,P<0.001);父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均负向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β=-0.18,P<0.001;β=-0.06,P<0.05)。

进一步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样本)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见表3):除了C2、C3、C5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即父或母低头行为与问题性网络使用间的简单中介(F1-F3)、链式中介(F2-F4)和总间接效应(F5-F6)两两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路径效应值或效应值比较均统计显著。

表1父母低头行为、亲子亲合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n=1034)

表2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表3链式中介模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3 讨论

研究基于期望违背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建立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重点考察并比较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不同作用机制。

首先,研究发现亲子亲合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中具有中介作用。父/母低头行为越严重,亲子亲合水平就越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就越严重,验证了假设1。其中父/母低头行为导致亲子亲合水平降低的原因[7]可能有:(1)父母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替代了关心孩子的时间,导致亲子互动减少,对孩子的回应减少;(2)父母在亲子互动中使用手机需要在手机和孩子之间转换注意力。而注意力分散会导致效率变低、错误率变高。因此当父母使用手机时,他们难以准确回应孩子的需求;(3)个体的手机使用与其焦虑、抑郁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可能会减少他们与家人互动时的情绪可用性。如有研究发现当孩子干扰父母们使用手机时,一些父母会失去耐心,易怒,对孩子的回应更加尖锐。而当亲子亲合水平降低,青少年感到自己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结较弱时,他们更可能到网络中寻求心理慰藉。因为通过对比网络与现实,个体更容易感到网络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中无力应对的压力、给予其某种程度的支持。

其次,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不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归属需要满足。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假设2不成立,即归属需要满足并不中介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有:(1)以往研究均把父母低头行为作为整体进行考察,并没有分别探讨父亲与母亲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的影响,因此两者之间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当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出现低头行为时,孩子是否将其知觉为一种可接受的家庭规范可能会对其归属需要满足产生影响。如果孩子将其视作默认的家庭规范,其归属需要满足可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如果孩子不能接受,产生被忽略和拒绝的感觉,父母低头行为就会通过亲子亲合进一步影响其归属需要满足。(3)所有数据均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方式收集,而之前关于低头行为对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研究则采用实验法,被试取样在美国,年龄均在30岁左右,研究方法和被试年龄、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对结果有影响。还可能存在其他调节因素影响两者关系,如人际敏感性和自尊等,需进一步探究。

第三,研究发现亲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父/母低头行为越严重,亲子亲合水平越低,青少年的归属需要越得不到满足,越容易产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假设3得到验证。根据依恋理论,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满足个体心理需要,形成安全型依恋至关重要。因此,当父母专注于手机违背了青少年亲子互动的预期,使青少年的亲子亲合满意度较低时,个体的归属需要满足将受阻。进一步地,个体未满足的心理需要将作为内部动力推动青少年转向网络寻求支持性资源,从而出现问题性网络使用。这些结果比较符合期望违背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

最后,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影响的方式存在差异,假设4成立。父亲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主要通过父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的中介路径实现(父亲低头行为的总间接效应值为0.055)。而母亲低头行为对其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直接效应值为0.135),其次才通过母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来完成(母亲低头行为的总间接效应值为0.034)。而且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影响的总间接效应之间没有差异。产生如此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可能不同。尽管随着社会发展,父亲在家庭养育中的作用被不断强调,但研究发现母亲低头行为显著少于父亲低头行为,而母子亲合水平显著高于父子亲合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母亲在家庭养育中的投入相对父亲更多所致。并且与父亲主要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立足社会的家庭功能相比,母亲的功能在于照顾孩子,更多地为孩子提供情感关爱和支持。这些家庭教养投入与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母亲行为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更多、更直接。并且在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间接影响中,亲子亲合的简单中介效应都显著大于链式中介效应,说明了积极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启示父亲要更多地参与到亲子教育中,强化亲子间的亲密感,与母亲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本研究探讨了亲子亲合和归属需要满足在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以往研究均将父母低头行为作为整体考察,少数研究单独考察了母亲低头行为的影响。而本研究分别考察了父亲和母亲低头行为的影响,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更清晰地了解家庭教育中父母功能差异、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