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郭齐勇著作:《中国哲学史十讲》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5-30


书名:《中国哲学史十讲》

作者:郭齐勇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6月


内容提要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的不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对于经学诠释、出土简帛、政治哲学、道家范畴、佛禅义理、理学心性、现代哲学等,作者的解读与点评,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陈出新,别具一格,让读者领略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与风格,启发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经典,作创造性的转化。

与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书各讲,以散点透视的方法,窥探究竟,然合而观之,亦可把握全局。


目录

小引

1、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从中国哲学的原型观念谈起

儒释道思想中的非实体论式

余论

2、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内在—超越

整体—动态

以价值为中心

生命本体

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观

3、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人与终极的天:贯通及德性禀赋

人与自然、人与物:共生一体

人与社会、人与人:群己和谐与个体彰显

人与自己、人的生存品质:陶冶与升华

人之世代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无疆

4、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萧萐父先生的思考、贡献与启示

中西互动:中国经典诠释方法学的展开

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多重取径、前景与限制

5、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

从西方政治正义视角来看儒家

儒家论政治权力的源头和合法性

儒家论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制衡

儒家与社会自治、士大夫参政及言路开放

儒家的“道德的政治”及其现代转化

6、《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

--------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

“礼必本于天”的终极性

“以天地为本”的生态伦理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政治哲学

“礼义,人之大端”的人格修养论

7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百年来经学与经学史的研究范式

出土简帛对经学与经学史的挑战

出土简帛与中国经学的诠释传统

8、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老子之道论

庄子之道论

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9、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即心是佛——个体性的凸显

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进

机锋棒喝——启悟方式的革命

自识本心——儒、禅引为同调

10、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

朱子的“四端皆情”论

王夫之的“四端非情”论

朱、王性情论之分歧

朱、王情才论的比较

朱、王的气禀说与性习论

附录

1、熊、冯、金、贺合论

2、牟宗三的形上学体系及其意义

小引

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萐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

中国哲学讨论什么问题或课题?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问题意识?

我们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关怀与问题,环绕着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关系而展开,或抽绎为道,展开而为道与人、道与物、道与言等。宋代以后,道的问题转化为理或心的问题。

具体地说,中国哲学关注的若干向度:一是人与至上神天、帝及天道,人与自然或祖宗神灵,即广义的天人、神人关系问题;二是人与宇宙天地(或地)的关系,是宇宙论,尤其是宇宙生成论的问题,包括今天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伦理关系问题;四是性与天道、身与心,心性情才的关系问题,君子人格与人物品鉴,修养的工夫论与境界论等;五是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象数思维,直觉体悟的问题;六是古今关系即社会历史观的问题。司马迁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除天人问题外,中国人尤重社会政治与历史发展,关注并讨论与古今关系相联系的诸问题。这都是中国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这样的哲学问题与问题意识下,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论、宇宙生成论、群己关系论、治身治国论、天道性命与心性情才论、德性修养的工夫论与境界论、知行关系与古今关系论、由道德直觉到智性直观等论说,比较发达。

所谓“中国哲学”,内容非常复杂,从流派来看有诸子百家、儒释道、宋明理学、清代与现代哲学等,从典籍来说有经史子集与地方文献等,还有不同时空的中华各民族的哲学思潮与思想家,以及口耳相传的思想内容。关于中国哲学的特色,学者们见仁见智。任何概括都有危险性,不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概括、提炼。冒着可能陷入化约主义偏失的危险,我们还是试图从儒、释、道诸家的哲学中抽绎出反映中国哲学特点的若干内涵,尽管儒释道诸家及其所属诸流派之间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但它们仍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

例如,我曾经著文强调了三点:创化日新、生生不已;相依相待,整体和谐;事实与价值的联结、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1]

我又曾把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以下七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体理性、知行合一。这也就是: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2]

我的专攻是中国哲学,写过若干论文与著作,承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军先生不弃,约我从旧作中选编一本《中国哲学史十讲》,并让我参考朱维铮先生的大著《中国经学史十讲》等。恰好我手头上有朱著,是朱先生2005年6月送我的,扉页上有朱先生的题笺。在下不敢与朱先生等前辈媲美,只想追随本套丛书的列位作者先进,为中国学术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选了我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的不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一点的探讨。对于经学诠释、出土简帛、政治哲学、道家范畴、佛禅义理、理学心性、现代哲学等,我的解读与点评,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陈出新,别具一格,让读者领略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与风格,启发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经典,作创造性的转化。与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书各讲,以散点透视的方法,窥探究竟,然合而观之,亦可把握全局。

感谢青年才俊郑泽绵教授通读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019年4月于武昌珞珈山



[1]参见郭齐勇:《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性》,载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又见《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研究方法论问题》,载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代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中国哲学史》,2018年2月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