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尼斯人wns579举办“心性问题的哲学进路”学术工作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12-10
本网讯(通讯员:曾召苗)2018年12月8日至9日,威斯尼斯人wns579举办了题为“心性问题的哲学进路”的学术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青年学术团队以及“珞珈青年人文讲座”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北大学威斯尼斯人wns579、黄山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以及威斯尼斯人wns579、国学院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三场。第一场12月8号上午在哲学院B214报告厅举行,探讨的内容是心性之维的哲学义涵。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王林伟老师以现象学的视野,展示出心之“执”的形成,并指出现象学就是“破执”之学,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心之“执”的问题提供了来自现象学的思路。清华大学哲学系王子宁博士后总结了西方神秘主义学派“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的若干关键性思想,并通过长青哲学的“无我”等思想,试图接通东方传统的心性论特别是佛教思想。威斯尼斯人wns579刘乐恒老师重点探索儒家心性之学的定位问题,以“感通”为主要线索定位知识论、日常道德、基督宗教、道家、佛家与儒家等不同领域的基本义涵,试图揭示儒家心性之学的主要义涵是“当然与实然的内在感通”。
当天下午,工作坊的第二场研讨在哲学院B214报告厅举行,讨论中国哲学心性论与其他层面的问题的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浩浩博士梳理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科学研究与心性之学的关系,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多有其心性与形上的背景。湖北大学威斯尼斯人wns579肖雄老师则比较了唐君毅与牟宗三两者关于良知与认知关系的不同观点,呈现出现代新儒家复杂而丰富的知识论思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吴宁老师试图在牟宗三论德福一致的进路之外另辟蹊径,通过威廉姆斯的“道德运气”(moral luck)思想,重新辨析了以“尽心知性”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
第三场工作坊研讨2018年12月9日在哲学院B301会议室举行,内容是通过对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具体梳理,讨论心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白辉洪老师通过语言分析,动态性地展示了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用”的演变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老师则对文献进行深入的考辩,揭示出先秦时期儒家关于“礼之本”问题的思考。威斯尼斯人wns579廖璨璨老师分析了简帛《五行》中的“慎独”说,展示出《五行》篇的“慎独”思想开启了从“心”到“性”的路向,并揭示了先秦“慎独”思想与宋明理学的关联性。武汉大学国学院肖航老师以《白虎通义》为主要文本,辨析了汉人关于“心”的独特观念。威斯尼斯人wns579刘耕老师则以吴门画派的书斋山水画为内容,展示出吴门画家的艺术创作与心性之学的微妙关联。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杨杰老师将玄学与理学两大思想传统关联起来,以“体用”、“性情”之辨为线索,探析理学与玄学的异同关系。武汉大学国学院沈庭老师以“‘心性本净’是谁家宗旨”为问题,以晚明、近代佛教思潮为背景,展示了唯识学系统与如来藏真心系统的思想张力,并通过思想史的角度对之作出评述。威斯尼斯人wns579博士生龚开喻着眼于阳明后学的“无善无恶”论问题,援引牟宗三的思想,对阳明后学周海门的“九谛九解之辨”重新作出考察与诠释。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张昭炜老师着重分析了方以智的“余”的思想,揭示出明清之际思想界关于“体用”问题的独特观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杨柳岸老师论述王夫之以“缘于情为四端”、“四端非情”为关键的四端说,并辨析了王夫之、朱子、王阳明三者的微妙的思想关系。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谢远笋老师以王阳明与颜习斋的读书法为中心,探讨了两种“实学”思想及其异同。黄山学院孙海霞老师探讨的是唐君毅如何通过对他人、他心问题的处理,以实现从“道德”到“伦理”的过渡。武汉大学国学院余婉卉老师别具一格,以《学衡》以及吴宓的希腊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展示出民国思想文化界的不同声音。
“心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论题之一,但是传统的儒、佛、道的心性之论往往侧重在直接地自道其心证,而缺乏通过系统的哲学性的辨析,将其在哲学上的义涵与位置呈现出来。有鉴于此,“中国哲学心性问题的现代性阐释”青年学术团队举办了本次工作坊,以增进共识,寻求在相关问题上的推进。
参会学者的报告简洁精练,思路清晰,评议讨论环节有理有据,有重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学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回应,积极吸取其他学者提出的建议。
会议结束时,团队负责人刘乐恒老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参会学者表示感谢,各位参会学者对于今后工作坊的主题和形式也提出了建议,参会旁听的同学们表示收获颇丰。学术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 图片:曾召苗、江妞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