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校友江畅教授畅谈“当代中国的价值观问题”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10-22
10月19日晚,我院校友、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科研院院长、江畅教授来到威斯尼斯人wns579大报告厅,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问题”的讲座。威斯尼斯人wns579院长吴根友教授、储昭华教授、副书记龚文德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吴根友教授主持。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江畅教授主要围绕构建当代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传统价值观到现代价值观的发展流变历程、当代价值观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及构建当代价值观的难题与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生动的阐发。
首先,江畅教授从传统价值观的现状、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这三个层次阐述了构建当代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价值观发展流变的五个阶段。它们分别为西周时期的宗族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价值观的出现,西汉至鸦片战争时期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博弈,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他分析了各阶段价值观特征及因革关系,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剖析。
其次,江畅教授认为当代价值观正处于建构过程之中,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他着重指出,“人民”指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幸福”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这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它有如下四个特征:人民性、平等性、社群性(集体性)和道德性。以平等性为例,一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对平等的强调,二是源于传统农耕文化“均贫富”的观念。他往往将当代价值观与传统和西方的价值观相比较,进而凸显其特征。
再次,江畅教授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谈到了构建当代价值观的难题与对策。难题之一是理论构建与实践建构同时进行。相较于儒家价值观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的酝酿与完善,当代价值观在建国之初就缺乏充分的理论设计,改革开放后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中,走了一条边研究、边设计、边施工的道路,导致许多消极后果。难题之二是价值观多元竞争的格局,始终面临着如何构建一种主流认同又多元共存的价值观。难题之三是市场化的冲击,如何利用市场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克服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造成的消极影响。难题之四为价值取向的两难,即个体与整体、自由与平等、德治与法治的两难,具体指当下价值观推崇整体利益、共同富裕、高扬道德,与市场经济强调个体利益、自由竞争、法律治理之间的两难。针对这一系列难题,江畅教授提出了相应对策。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清理深层次不合时宜的思想,如社会与国家同构的思想等;二是理论与现实结合以构建完善的当代价值观,克服当下价值观混乱矛盾的问题;三是将当代价值观转化为系统社会制度,确保其深入人心。
江畅教授的讲座深刻生动,贴近现实,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在提问互动中,同学们就解放思想提出学者研究与政府口径一致性的问题,就当代价值观重建提出新儒学与“援马入儒”的问题,就西方女权运动提出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等,江教授一一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最后,吴根友教授为讲座做了总结。他说:“江畅教授的讲演深入浅出,用《论语》的话来说,就是‘温故而知新’。‘故’是长达三千年的传统价值观,‘新’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多元共存的价值新格局。建构当代价值观就是构建‘故’与‘新’的和谐,以适应当代并影响未来。” (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