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5-09-23
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由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威斯尼斯人wns579、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与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桃园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等国的20余位学者,来自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40余位学者和我国大陆地区的70余位学者等共14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在大会和分场会议上宣读了近120篇学术论文。这是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儒学研究的盛会,更加凸显了我校在中国哲学特别是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的全国重镇的地位。
校长刘经南院士会见、宴请了与会的部分学者,并作为一名普通听众听了一场大会报告;副校长胡德坤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学校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我校的发展,表达了东道主的热烈欢迎之情及对大会的良好祝愿。前辈学者萧萐父先生亲临大会并挥毫题辞,唐明邦、李德永先生出席了会议,冯天瑜先生主持了开幕式。
与会学者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就熊十力、牟宗三与现当代新儒学三代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其创造性转化,儒学与东亚社会的现代性,儒学在当代的作用与意义,儒学与文明对话,儒学与当代各种思潮,儒学与启蒙心态,儒学的宗教性与草根性,当代新儒学如何深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大会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现时代儒学本身的创新。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儒学讲座教授杜维明先生强调开放的儒学对世界各大文明的尊重与对话,肯定东亚现代性与具有终极关怀的儒家人文精神的密切联系。台湾中研院研究员、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刘述先先生则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价值一体的观点,在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格局中,借鉴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方东美的文化哲学的经验,主张在文明对话中实现文化的“典范转移”。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主席、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与香港新亚研究所卢雪崑教授通过反思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批评,理清其间的“纠结”,通畅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相互诠释与会通之路。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先生认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首先在于以“判教”的方式为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辨别同异,确定位序,开显了中西文化会通融摄的坦途。本次大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会副主席、我校郭齐勇教授全面论述了牟宗三哲学思想及其在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中的贡献与局限。北京大学陈来教授以冯友兰为中心,讨论现代儒学的伦理意义与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分析了德性儒学的理论价值。韩国中央大学梁承武教授与汉阳大学金炳采教授分别宣读了有关当代韩国阳明学的研究活动与当代新儒家在中国的作用与意义的论文。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分析了熊十力等民国思想家有关“哲学”与“玄学”的讨论。加拿大学者Barry D.Steben(石百睿)、Daniel Bell(贝淡宁),澳大利亚学者John Makeham(梅约翰),以色列学者Gad C. Isay(伊塞),日本学者中村俊也,台湾学者钟彩钧、李明辉、林安梧,香港学者霍韬晦、郑宗义等教授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方法等发表了真知灼见,形成了一些争论焦点。我校萧汉明、李维武、田文军、徐水生、吴根友、胡治洪、文碧方等教授的论文都获得好评。依凭这一舞台,我校16位博硕士生及博后人员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与海内外学者过招、竞技,接受了锻炼。
关于儒学以什么方式融入生活世界的问题,与会学者在当代儒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走向上有不同的偏重,因而有一些分歧。在大会特意安排的中青年论坛上,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是生命的学问,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是生活的方式与态度而不是概念的游戏,因此儒家学者在当代的重点应是把儒家精神推广到民间,强调生活的实践。有的学者则认为,生活实践固然重要,但儒学作为哲学的、理性的思考与知性的反省的工作也很重要。在儒学“返本开新”的工作中,二者不应偏废。有的学者强调儒学理论与生活世界的统一。有的学者则认为,现在在学苑或民间弘扬儒学的人非常驳杂,不乏名利之徒,因此,儒家修养的正道与儒学基础理论的学问、学养更应被重视。更多的学者反省现代性与全球化,思考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东方与西方、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诸多问题,积极参与文明对话与全球伦理的建构。不少学者分析、评价了儒学作为伦理共识与族群认同的基础,在当代坚持社会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沟通海峡两岸民众的心灵的意义,分析、评价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的现代转化。
大会期间与会后,威斯尼斯人wns579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还组织与会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内举行了有关“我们还可以从孔子那里学到什么”、“中西文化与哲学的冲突与会通”、“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文化及其命运与前景”、“儒学、传统文化与变动中的海峡两岸社会”等四场大型的人文讲座(每场约四位专家联袂演讲)和八场专业性强的小型演讲,丰富了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我校学生好学深思,听讲认真,提问题的水平很高,给海内外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前所长、资深的中国哲学专家戴琏璋教授一再向我校主办者表达了这一感受,对我校的学风倍加赞佩。
与会的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非常成功,林安梧教授认为此次会议规模与水平超过了前六届会议,杜维明先生说:“此次武汉会议标志着文化中国新儒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开端”。海内外学者们不仅高度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学术质量,也极大肯定了大会的周密有序的组织工作,特别表扬了操办会务的几位老师与近40位博、硕士生与本科生等学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辛勤为会议服务,展示了珞珈学子的精神风貌与我校的形象,赢得了专家们的赞誉。
(周恩荣 禹燕民曾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