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北京日报】赵林:当前大众阅读的四个流弊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07-30

现在,国内图书市场很活跃,畅销书也很多,什么经管类、励志类、历史类、传记类,等等,不一而足,铺天盖地。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图书畅销的背后也反映了目前大众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一些流弊。

过分沉溺于感性化的知识获取方式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短、平、快”的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时尚颇为流行。这种“故事学术”的新时尚,与中国影视界盛行已久的“戏说历史”的风气“相映成趣”,成为当代很多年轻人了解历史文化的两个最便捷的途径。正如同麦当劳、好莱坞文化的冲击波一样,这种舒适而平面化的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方式极大地迎合了沉溺于当下感官刺激之中的年轻追星族,使他们以一种纯粹感性化的方式理解历史文化,从而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长期沉溺于这种感性化的阅读方式中,就会导致理性思维能力的退化,其情形就如同一个人长期喝奶粉就会使牙齿的咀嚼功能退化一样。当今中国的年轻人,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去仔细阅读《论语》、《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原著?但他们却对在电视上“学术明星”们品玩这些经典作品的节目趋之若鹜。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才逐渐发展出理性思维能力,然而目前的这种感性化、平面性、视觉效应化的阅读方式正在快速地消解着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把人们引上了一条理性思维能力退化的道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流连于细枝末节,缺乏宏观视野

在我们今天读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现代的社会分工、学科分工非常细密,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些“有技术无文化”、“有知识无智慧”的人,他们缺乏人文情怀、哲学睿智和历史视野,阅读目光往往只投注在一些细微琐碎、矫揉虚饰的故事情节上。对于这种精神疲软状况,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一味地迎合趋附,过分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轶闻趣谈、风流韵事、阴谋权术、浪漫传奇的渲染,在戏说历史方面大做文章,以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相比之下,那种从宏观视野上来展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波澜壮阔场景的书籍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在当今很多青年人的心目中,历史似乎就是风流倜傥的唐明皇与天生丽质的杨贵妃的枕边细语,就是“待业青年”韩信与“市井无赖”刘邦的勾心斗角。在阅读视野上,读惯了婉约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悱恻,就很难再欣赏豪放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弘气慨,吃惯了宫闱秘史的“味精”,对于任何历史盛宴都会没有了胃口!在中国欲图强盛的发展时代,如果年轻人不能通过阅读而培养一种宏观的历史大视野,就很难形成一种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现代性意识。

过分沉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之中

现在,在书界有一种复古的阅读热潮,这种热潮不仅造成了很多青年人对西方文化和现代化历程的无知,而且也使他们丧失了用现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批判的能力。应当看到,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对于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回归传统,却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发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前提是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自我批判,那么,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潮就会导致文化复古主义的阴魂再现。

如今,各种溢美明君贤臣、粉饰太平盛世的东西,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影视剧和书籍充斥于眼帘。这种矫枉过正的传统文化回归热潮使得很多国人忘记了我们正处在一种后发现代化的紧迫状态中,洋洋自得地陶醉于一种“昔日的光荣”的夜郎自大心理中。这种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却是浅层次的复古恋旧心态,它不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毫无帮助,而且还会强化我们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历史惰性。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当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但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我们要放眼世界,看看西方社会是如何从积弱不振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盛况的,从而反观我们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这样,而只是一味地沉迷于天朝大国的历史旧梦,我们将会再一次错失历史发展的良机。15世纪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谁具有了全球性视野,谁就将是未来世界的强者。明宣宗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恋情结在400年后导致了我们在鸦片战争之后长时间的落后挨打,如果今天我们再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仍陶醉在“先前阔”的良好自我感觉中,津津乐道于某某王朝或某某大帝的丰功伟绩,闭目无视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会遭受到更加惨重的历史惩罚。

功利主义的阅读取向

今天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对待知识,往往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有用的才学,学了就要用;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用途或者当下用途的知识,往往弃若敝屣。正是由于受这种功利主义的求知阅读取向的影响,现在图书市场上那些教人如何发财、教人如何成功、教人如何做事的书籍汗牛充栋、备受热捧,而那些提升睿智、净化情操的所谓“无用之书”却遭到冷落。每一个人都热衷于“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成功之道,都想通过阅读MBA、EMBA、操盘手之类的书籍而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成为巴菲特。在中国任何一个机场的候机大厅里,闭路电视里都在反复播出余世维教你如何经营生意之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讲座。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际关系之类的书籍铺天盖地,哲学、美学之类的书籍却少人问津,似乎只有神经有问题的人才会去读这些没有用的书籍。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求知、阅读价值取向正在误导着中国年轻一代的阅读兴趣,使人们专注于人的功利需求,仅仅把人当作一个单纯的经济人,却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

总之,以上国人在阅读方面所陷入的误区,与一些人头脑中的唯经济主义不无关系。纠正当前国人的阅读误区,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提升人的理性睿智,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和加强人的文化素质;从大的方面说,则可以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重铸我们的民族魂和时代精神,优化我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稿件来源:《北京日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