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杜保瑞教授来我校威斯尼斯人wns579举办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系列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05-18

4月24日――5月6日,台湾大学哲学系杜保瑞教授应邀到威斯尼斯人wns579为中国哲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开设题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系列讲座,该讲座也是我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讲座还吸引了历史学院、文学院部分同学前来参加。

这次讲座共分六场,着重讲述了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对20世纪诸位重要中国哲学家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的批判,以及杜教授关于中国哲学的解释架构。杜教授学术功底深厚,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遍研儒、释、道诸家经典,尤其对佛教哲学用功甚深。

杜教授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释道三教都是实践哲学的性格。他认为,诸学派理论之建立是以提出理想人生图像为目标,从而提出追求理想之作法,甚至进行实践而有实践之记录。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所不同者,重在价值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上的讨论。要建立适合儒释道三教的解释架构,就需有一套可以同时描写儒释道各学的共同语言,而且必须是在一个不偏于儒家、道家、佛教哲学的整体眼光下的研究。杜教授认为要调整各哲学形态的抽象层次,将其抽象程度整体地提高到一个可以共同识别的水平当中,亦要个别深入地耙疏各形态系统的问题意识,将所有系统的理论观点深入到共同的哲学基本问题上来,在一组共同的坐标系统中划定彼此疆域。

基于数十年研究之心得,杜教授提出了“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境界论”配合“存有论”的中国哲学之解释架构。这个四方架构的实践哲学系统又有一个内部互相推演的关系:宇宙论推本体论,本体论推工夫论,境界论由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共构,因此在境界论中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一齐并现,通常这就被视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完成,至于存有论议题是独立发生和运作的,它与上述四方架构有关系但不互相推演。

在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杜教授又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对20世纪中国几位重要的哲学家的方法论进行了反省与批判。主要包括:“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与唐君毅的教化哲学的方法论反省”、“冯友兰的新理学与境界哲学的方法论反省”、“方东美中国哲学优位的方法论反省”、“劳思光心性论中心的方法论反省”等。

每次讲座的最后都设有问答环节,同学们各就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问题,杜教授一一作出回应。师生间侃侃而谈,坐论妙道,一则解惑,一则进思,何其悠然乃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