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应邀到我院座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8-10
本网讯(通讯员刘奕文)8月9日,应我院邀请,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兵教授在振华楼B515会议室围绕其即将出版的著作《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展开了座谈。座谈会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汪信砚教授,威斯尼斯人wns579院长李佃来教授主持。威斯尼斯人wns579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李志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吴昕炜副教授、盛福刚副教授以及2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中,张一兵教授阐述了目前其学术研究的重点方向,即《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的书写。张教授简要梳理了即将出版的《回到马克思》(第二卷)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并指了第二卷的两个特点:一是推翻了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回到马克思》(第一卷)中的一些论断,体现了其个人反思的漫长过程;二是此篇幅目前已经超过一百万字,试图让以往被简化或被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张一兵教授指出,(第二卷)的写作参考了包括《穆勒笔记》《伦敦笔记》《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李嘉图笔记》等在内的很多新文献,致力于考察这些新发现的笔记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新的文献和思想史相链接,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等诸多基础性问题,将产生一系列更深刻也更复杂的理解。张教授表明,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条主线在于,放弃从直接“在场”的产品(对象/现象)的角度理解价值和财富,主张从“不在场”的劳动(主体化的活动)的角度来理解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张一兵教授强调,异化理论是国内马克思经典文献研究迄今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没有厘清的难题,《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将基于最新的文献考据,对这一问题作更完满的回应。张教授指出,异化理论并非只是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之作,毋宁说,晚年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科学的异化理论。
张一兵教授高度评价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一文献的理论价值,认为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提出了科学的异化理论的七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雇佣劳动生成的前提,即作为资本的劳动条件的异化;第二个层次是雇佣劳动关系的本质,即劳动能力的自我异化;第三个层次是劳动协作中联合关系的异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性生成;第四个层次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的结合关系异化为资本的统治力量;第五个层次是与机器生产有关的异化,是一种被遮蔽起来的劳动异化;第六个层次是科学,即作为资本力量在场的隐密异化;第七个层次是利润、利息和地租,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结果的剩余价值异化。
互动环节中,张一兵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如何构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对物相化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主客体关系观点的看法、劳动价值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